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
2018-03-22 |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 打印本页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又叫“国家大科学工程”,是指国家为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技问题而投资建设的科学技术研究设施。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是由哈工大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提出进行布局建设的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设施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研发手段,而且对于提升哈工大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亦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前期组织多部门、多领域的资深专家进行了“十二五”中长期规划建设需求的评审。经过评审,哈工大提出的方案位列空间及天文科学领域第1名,各领域综合排名第9名。该规划已于2013年初正式向全社会发布(国发〔2013〕8号)。 哈工大从2009年初正式启动了大科学工程研究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开展方案的调研与论证工作,并结合国家“2011协同创新计划”工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紧密联系,共同夯实建设方案、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哈工大形成了明确的科学目标,完成了建设方案构架下的详细内容论证;由王礼恒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孙家栋院士担任首席科学顾问、丁肇中先生担任科技咨询委员会主任、杜善义院士和栾恩杰院士担任副主任等;发展了覆盖欧洲、美洲和亚洲15个国家的百家著名研究机构在内的设施用户群体;立项申报条件在全国多个科研机构中名列前茅。 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空间综合环境(真空、高低温及交变、等离子体、弱磁/零磁、粒子辐照、电磁辐射、原子氧、分子污染等)模拟条件平台,实现单一环境和多种环境综合作用相结合,并配以诸多先进的原位/半原位分析测试装置,形成目前国际上最为完备的空间环境及其与物质作用机理研究的条件和能力。装置主要由空间环境研究系统、微观机理分析系统、生命科学研究系统、等离子体科学研究系统、弱磁/零磁环境系统、离子加速器系统、数值仿真与中央监控系统以及配套条件系统八部分组成。 大科学项目建设周期约5年,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总投资估算为18.7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5.1515亿元,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两级政府共同提供支持资金2.4 亿元,哈工大出资1.2亿元用于大科学项目购地及配套使用资金。 2017年下半年,大科学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其中零磁环境实验楼、空间等离子体科学实验楼、动物培养室三栋建筑已完成基础施工。2018年,主动力中心和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将开工建设。
|
|
|
 |
全文检索 |
 |
招商项目 |
|